2017年春节,和父母一起回了趟老家龙陂村。曾经嬉笑怒骂、无所顾忌的堂姐表弟,突然发现开始彬彬有礼,玩不到一块了,尴尬、不安、若有所思。
爷爷奶奶活着,他们像一根纽带,把六个小家庭紧紧地连在一起的。当年我们心目中向往和惦念的家,就是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景象。而如今爷爷奶奶去世多年,老房子没有人居住和管理,叔辈们也外出务工,大家一年难得一聚,甚至几年才聚一次,人还不齐。唯一安慰自己的理由也许小屁孩都长大了,成家立业。
回到村里,来到那个父亲出生的老宅,那个我们儿时玩耍的堂屋,满眼倾颓凋敝,墙体开裂有一掌之宽,但被蔓藤缠绕依然挺立在风雨中,当年燕子搭在房梁上的残窝已没找见了,院子里也是杂草丛生,连个落脚地都没有。远处河流干涸了,看不到鱼虾成群,听不到三五个妇女拿棒敲打衣裤的声音。
这时,4岁女儿拉着我的手问,“妈妈,这是谁的家”。她的问题把我的思绪拉到了对家族的记忆。
90年代,爸妈工作安家在邻县,过年回家和爷爷奶奶团聚,不像现在那么容易。59公里的车程要坐上2-3个小时中巴车,没有坐票父母全程站着,小小的我脚也没落地,被父母轮流抱着。这样拥挤的车一日就这么一趟。即使再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回家的热情和步伐。年前赶集买年货也好,去姑姑家拜年也好,一大家子人一路走一路唱,十几公里的路程不知不觉就到了。大年三十更是热闹极了,一家人齐上阵,伯伯是主厨,三婶和四婶是帮厨,妈妈和伯母摘菜、洗菜,四叔五叔杀鸡杀鱼,爸爸和三叔贴对联、炖整鸡,爷爷叼着烟斗坐在院子看着我们孙辈们做游戏,奶奶不紧不慢地扫院子。遇上暖冬,五叔带着我们到河滩上打水仗、翻跟斗、比丢石......那时到处都是我们的笑声,哪里都有我们的脚印。
过去“家”是根,是家族,现在人们对“家”字的理解变得更狭隘,只认为是三口之家或是四口之家。年轻人的血脉亲情被割裂现状显现出来,很少人再回到老家去重拾模糊的记忆,很少人再聆听父辈重复家族消失的故事。有本书说过“与时光告别容易的,但与自己的血脉告别,则无法想象”。年轻一代应该慢下脚步,回头看看,不做时代洪流中的漂泊草芥,不做时空里的浮云游子,去寻找血脉起源和传承家族传统。